在经历了30个交易日的长油退市整理期后,*ST长油(以下简称长油)于6月5日起正式摘牌退市。上演临别前,末日长油在A股创造了数条纪录:首家退市央企、狂欢首家进驻退市整理板的舆论上市公司、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首家强制退市的期待上市公司。在6月4日最后一个交易日,退市长油在经历了盘中一路震荡下跌后于尾盘拉高,改革最终平盘报收0.83元/股,长油全天成交9579万元,上演上演末日狂欢。末日
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,狂欢自4月11日上交所公告决定终止*ST长油上市至今,舆论长油一直都是期待市场和舆论所关注的热门公司,截至6月5日,退市传统媒体关于长油退市的报道达700多篇,百度检索的新闻链接更是高达235万条。其中多数报道都是围绕投资者豪赌长油重返A股展开。
退市最后一个交易日近亿元的成交额,的确让市场震惊。据报道,选择加仓的主要为散户投资者,未见机构身影。业内分析,游资热捧长油的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短炒获利,二是博其重组回归。而据媒体及业内人士的分析,长油重回A股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此前,曾有坊间传言称长油将在南京市国资委主持下,由一家金融机构接盘改造后更名上市。亦曾有市场人士称,在连续亏损3年后,企业非但没有借助财务手段来扭亏,反而大额计提坏账准备,轻装上阵为进入“新三板”后业绩回升奠定了基础,也为未来重回主板提供了可能。
针对上述坊间传闻,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,在当前股市和经济状况下,操作难度很大,从目前情况看,公司本身不可能再创奇迹,退市前买入长油的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。有观点指出,注册制IPO已在探索中,一旦推行,壳资源的价值将大大下降,重组成功再上市可能性很小,终止上市后的股票充满不确定性,这些股票至少两三年内不可能恢复上市,一些抱着“富贵险中求”心理的投资者显得缺乏理性。
有媒体报道援引相关规定指出,沪市退市公司申请重新上市需满足的条件包括“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均为正值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”,长油即便重新上市也至少是2016年之后。尽管长油将于8月8日登陆新三板,但相比A股其他板块,新三板公司不但股价相对较低,流通性不强,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,市场更看重企业的业绩和预期,有市场人士指出以长油现状来看,愿意接受长油的投资者恐怕不多,想要在新三板脱手长油机会比较渺茫。
对于业内人士的劝诫,有部分投资者却不以为然。有投资者指出,根据当前已退市且在三板市场交易的公司价格来看,普遍在1.5元附近,退市长油目前0.83元的价格也部分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。不少网友直言:“即使未来不能重新上市,损失也不大。”
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,除了对长油“末日疯狂”的热议之外,A股退市制度,也是舆论中讨论较多的议题。长油退市之艰,以及投资者对其回归的“赌徒心态”,引发了对现行退市制度的拷问,凸显退市制度改革之迫切。作为央企退市第一股,长油的退市被认为“只是一个序幕”。有观点指出,由长油退市,人们或许有理由期待,退市制度能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效同步推进,从而助中国股市能够进退自如。
事实上,退市制度的改革亦在稳步推进。今年5月,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完善退市制度,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并有利于投资者保护的退市制度,建立健全市场化、多元化退市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。而据媒体了解,在市场的千呼万唤之后,包括主板、中小板、创业板在内的退市制度改革即将出台,而本次退市制度改革在制度设计上重在形成多元化的退市机制,强化刚性退市,规范主动退市。
标签:制度改革|上市公司|业内人士责任编辑:杜思思 杜思思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地区
分级基金迎史上最强监管 30万以下投资者被拒门外
美女客服教你理财可能是陷阱 诈骗团伙扮美女骗钱
七部委:将设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
工信部等三部门:实施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三年提升行动,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装备项目更新改造|快讯
人民币汇率跌至六年来最低位 专家:短期波动
信用债:风险缓释 留一份清醒
人民币汇率或再试6.7元关口
安徽黄山释放税惠“动能”守护生态“绿能”
POS机刷信用卡新规:手续费不封顶 小额消费划算
8月信贷规模预计超7500亿元 居民贷款占大头
新三板做市商即将扩容 年内将推出私募基金做市制度
国产单机游戏销量榜曝光:《黑神话》3000万份
去产能成效显现 三季报预喜上市公司占比近七成
分级基金迎史上最强监管 30万以下投资者被拒门外
年收入12万元属于高收入群体吗?聚焦个税改革三大焦点
新春走基层|标准让果农生活更甜蜜
网贷监管细则出台满月 P2P网贷抢滩消费金融
新三板做市商即将扩容 年内将推出私募基金做市制度
资金面紧平衡格局料将延续
“指定管辖格式条款”系列报道|“指定仲裁”“指定管辖”成消费者维权障碍,专家教你破解技巧!
人民币短期升贬值空间均有限
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.6786 上调109个基点
银监会:大型银行金融机构应设首席风险官